古生物学家侯先光:揭示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真谛|天天亮点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 2023-06-15 03:14:07


(资料图)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云南科技出版社

联合出品的

系列短视频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

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致敬科学家!

05:19(视频↑)5亿年前,云南省玉溪市澄江这片土地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以北的帽天山上,是澄江化石群首发点所在地。

1984年7月1日,经过多日的艰辛挖掘后,在云南晋宁、澄江一带做野外考察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研究者侯先光在帽天山首先发现了澄江生物化石群,开启了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的全新阶段

1984年发现的第一枚软躯体化石纳罗虫

澄江生物化石群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该化石群的发现被世界科学界称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2009年10月,该发现被我国科学家遴选为新中国科技60周年60大科技成果之一。

侯先光教授

侯先光教授是古生物学家,“中国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者和研究奠基人;2006—2010年任国际古生物学会副主席;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创建者;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云南省奖励人才的最高奖项——首届兴滇人才奖;2011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2012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从南京到昆明采集化石标本

1977年,侯先光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他在该所第三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1984年,因研究需要,侯先光又一次来到云南采集化石标本。

到昆明之后,侯先光住在东风巷的云南省地质局招待所。“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根据自己的研究任务出差云南,也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研究生涯,任务重、压力大,每天的工作都是安排得非常饱满而紧张,不敢怠慢。”

为野外工作方便, 1984年6月21日侯先光雇佣一马车载着行装从澄江县城搬到山上大坡头村地质队驻地的途中

采集化石的工作首先是要先花很多时间踏勘,靠两条腿漫山遍野跑去寻找一个好的工作地点。“一般要花两三天甚至三四天的时间,一跑就是几十里路。一早背着午饭、一杯水就出发了。”野外考察工作条件很艰苦,但侯先光沉浸其中,早出晚归。

“化石保存在石头里面,所以我们在野外感兴趣的就是石头,看到石头哪儿暴露的多,无论远近、有没有路,就一定要走过去看个究竟。”侯先光教授回忆。

侯先光早期在澄江进行野外工作

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真谛

最后侯先光选择在靠抚仙湖的洪家冲剖面开展工作。为了尽快发现更有价值的、保存完好的化石,他工作非常专注。一连4天收获甚微,让他倍感失落。侯先光决定重新选择一个地点开展工作——帽天山。

1984年澄江帽天山远眺

1984年7月1日,侯先光冒雨来到帽天山工作。“我就闷着头敲化石,到吃中饭时间,我和同来的农民工吃各自带来的饭,就在山上一般20分钟就吃完,喝水,然后就继续干”。大约下午3时,在不停的劈石中,侯先光突然发现了一枚呈半圆形的化石,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以前从未在该地层内发现过的化石。

1984年7月1日发现的化石之一

在此后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又发现了两类以前从未见过的新型化石。于是他加快了劈石速度,忽然一枚栩栩如生的标本暴露在湿漉漉的岩石面上,这枚完整的保存软体附肢栩栩如生化石的突然显现,使侯先光万分惊愕。他立即认识到,这一发现将是中国古生物学界开天辟地的重大发现!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复原了当年古生物学家侯先光发现化石的场景

所有的化石都是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

有人说,“侯先光太幸运了,一榔头砸开了一个世界遗产。”侯先光教授说:“这句话没错,但是它掩盖了许多前面的艰辛过程,所有的化石都是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

回想当初到澄江采化石的经历,侯先光认为正是自己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细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让他最终有机会发现澄江化石群。

侯先光出生于苏北一个普通的农村,随父亲工作调动举家搬到徐州。长大后,他来到了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独立六营,在那里没日没夜地干农活。他刻苦工作和学习,在兵团表现优秀,年年获得“五好战士”称号。侯先光认为,那4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的忍耐力,形成了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的坚毅品格。这对他后来的研究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从艰辛的野外工作和研究工作,到发现澄江化石,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侯先光一直都是开辟者。

野外工作风餐露宿是常态

1997年,云南省政府将帽天山及其周边18平方公里列为自然保护区。2001年,帽天山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地质公园……

作为发现者和早期艰苦工作的开辟者,侯先光教授对澄江化石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描述发表了澄江化石群中大多数动物新属种,把发现该化石群所引起的国际轰动进一步提高到科学理论的认识水平。

记者采访侯先光教授

侯先光教授因发现澄江动物群而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侯先光教授发表有关澄江化石群文章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在国外出版英文专著4部,发表的澄江化石群的研究专著被外国专家在《Nature》《Science》等十多家国际刊物上发表书评,向世界加以介绍和推荐,使澄江化石群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外刊发的关于澄江化石群的相关报道

侯先光教授的这一系列工作,使科学界对澄江化石群的科学意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有了一个较为全新和全面的认识,为全面揭示澄江化石群的科学意义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特征做出了重要贡献。

侯先光教授还积极协助玉溪市市委和市政府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他所做的工作得到了中共玉溪市委、玉溪市人民政府的高度认可,专门发文到云南省科技奖励办公室称:“在此次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过程中,澄江化石的发现者——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发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精心研究撰写申报材料,充分阐述了澄江化石的重大科学意义……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澄江化石地被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距侯先光教授发现澄江化石地后28年的同一天——2012年的7月1日,经过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表决,认定中国“澄江化石地”是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唯一的古生物化石自然遗产。

侯先光教授希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要“奋发图强,戒骄戒躁”,科研工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各式各样的问题,所以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遇到困难不要气馁,不要忘记原来的目标和方向。做出一定成绩的时候,也不要太得意忘形。”

出品人:和亚宁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

监 制:尹 凡 卢 钢 温 翔 高 亢 李 非

技术监制:何 寰

制片人:胡 滨 武志敏 陈 燕

策 划:盛雪梅 胡凤丽

总编导、执行制片人:盛雪梅

编 导:陈 倩 闫子凤 陈 婕

采 访:李鸿睿 张潇匀 杨进取

摄 像:周卫平 邱黾勉 盛夏雨 冯今语 于欣悦

剪 辑:陈 倩 王江平 王 磊

制 片:邱黾勉

微信撰稿:盛雪梅

宣 推:杨晓薇 李响文

部分素材来源: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云南省自然博物馆) 云南网

指导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支持单位:中共玉溪市委宣传部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云南省自然博物馆)

云南大学

云南科技出版社

云南艺术学院纪录片创研中心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