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之前,她的中戏录取通知书被偷了,真相背后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来源:男孩派 2023-08-25 21:33:58

你可以给予孩子爱,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资料图)

作者 | 可乐妈

综艺《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的人生,你要定制吗?

重庆的一位妈妈,用偷走女儿通知书的方式给出了她的回答。

事情是这样的:

17岁的女孩佳佳,今年高考563分。

填志愿前,妈妈就极力向她灌输定向师范生的好处。

但佳佳通过查资料得知,定向生毕业后必须回生源地工作6年以上。

而一旦违约,就要退回所得的全部奖学金、学杂费、部分培养费等,还会影响征信。

可妈妈并不在意,一心只想让女儿留在自己身边。

在妈妈的监视下,佳佳只得填了重庆师范大学所有的定向师范专业,还有几十个重庆本地学校的专业,其中包括一些二本。

在妈妈看来,重庆的专科都比外省的985要好。

但她不知道的是,佳佳表面上乖乖听话,心里却另有打算。

趁妈妈不注意,佳佳溜到网吧修改了自己的志愿,填了20多个自己想学、且不在重庆的专业。

7月26日,佳佳如愿收到了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入学通知书。

妈妈因此跟佳佳大吵大闹了起来。

到了8月14日,入学前11天,一直反对的妈妈却突然松口了。

佳佳没多想,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但她当回家后,却发现,妈妈和自己的通知书都不见了。

一同消失的,还有学校指定缴费的银行卡、身份证、一部备用手机等,桌上只留下一张写着“对不起”的字条。

后来,面对采访时,佳佳说:

“妈妈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她对我的控制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小时候,妈妈不允许她吃辣的、凉的,甚至会不分场合地追着佳佳喂饭,哪怕她已经十几岁了;

长大后,妈妈严格控制着佳佳的生活,事无巨细干涉她的学习、兴趣和交友。

在失联了6天后,妈妈终于回家了。

但依旧拒绝把录取通知书还给佳佳,还让女儿还“从小养到大的所有钱”。

随着事态不断扩大,妈妈终于还是妥协了,她决定在家给女儿算一卦,“把选择权交给菩萨”。

或许是佳佳的坚持打动了上苍,第一卦是可以去北京,第二卦还是可以。

虽然结局是好的,但我还是感到了一丝悲哀。

就像心理学家李雪说的:

“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

没有一个孩子来到人间,是为了按照父母的想法过一生的。

看过一个“文科状元”被父亲偷改志愿后,逃离故土20余年的故事。

女孩名叫戴柳,是1999年黄冈市的文科状元。

高考时,她超常发挥,考出了687分的好成绩,位列湖北省第三,黄冈市第一。

查到成绩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大作为第一志愿,可没想到,戴柳最终收到的,却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原来,是父亲瞒着女儿去学校修改了她的志愿。

得知真相后,戴柳哭着质问父亲:

“你凭什么更改我的志愿?为什么连问都不问我?”

面对崩溃的女儿,父亲面不改色道:

“这是你跟爸爸说话的态度吗?中国政法大学才是最适合你的,这都是为了你好!”

后来,戴柳才得知:

父亲一心希望自己学法律、当法官,不仅是因为就业前景稳定,更是为了弥补父亲自己当年曾因几分之差与政法大学失之交臂的遗憾。

如今木已成舟,戴柳只能前往政法大学报道。

但离家的念头,却在她心里扎了根。

大三那年,戴柳在学校的公告栏里看到了韩国一所大学的招生信息,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似的,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

整个过程,父亲全然不知。

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她才先斩后奏地通知父母,自己即将出国留学。

父亲勃然大怒,戴柳却毫不退让,甚至不惜用绝食来表明自己的决心,母亲心疼她,偷偷送她去了机场。

而戴柳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在韩国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好过,但戴柳始终不愿回家,不愿再面对那个剥夺了自己选择权的父亲。

从佳佳到戴柳,类似的亲子战争,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

父母为孩子规划着自以为完美的人生,咬牙切齿:“我做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你好?”

孩子却愈发叛逆,歇斯底里:“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爸爸/妈妈,简直让人窒息,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作者赤裸裸地揭露了这些战争背后的症结:

“非常不幸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往往是过度担忧的父母,总爱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而是为自己的面子、虚荣心和支配欲。”

事实上,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支配和控制。

而是让孩子在人生的时时刻刻,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有人说,一个身体只能承载一个灵魂。

父母的灵魂非要附在孩子身上,只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孩子精神死亡,要么孩子肉体死亡。

电视剧《冷案》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孩林慧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品学兼优。

她的父亲是一名老师,对女儿百般呵护,但同时,也严密控制着女儿的生活,从吃饭穿衣到读书上学,都要求女儿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思来。

高考后,热爱艺术的林慧一心想要报考艺术专业。

但林老师却希望女儿能像自己的得意门生一样学金融,于是,他私自篡改了女儿的志愿。

在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被控制了18年的林慧彻底爆发了。

她一气之下将通知书钉在了父亲的门上,并跟着一个父亲眼中“一无是处”的男生离家出走了。

后来,林慧堕入风尘,靠出卖肉体艰难维生。

固执己见的父亲,自以为做出了对女儿好的选择。

却不知道,父母密不透风的爱,不仅没能让孩子过上顺遂的人生,反而逼迫他们一步步走上歧途。

还记得上海那个在宿舍自杀的女研究生杨元元吗?

她将枕巾和毛巾绑在一起,一端挂在水龙头上,另一端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用这样一种极度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生命。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

这个水龙头距地面不足一米,但凡她有一丝求生的欲望,站起来就能得救。

但杨元元没有,她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告别了这个世界。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有个控制欲爆棚的母亲。

母亲第一次流露出对女儿的控制欲,是在杨元元高考那年。

杨元元想离开自己生活了18年的小城,报考大连海事大学,但母亲却坚决反对。

杨元元只好妥协,去了离家很近的武汉大学。

没想到,大学期间,母亲居然直接住进了她的宿舍,两个人挤在一张不足1米5的单人床上整整睡了两年。

毕业后,母亲也没放松对女儿的控制。

杨元元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母亲以没钱交学费为由不让她去;

她考上了湖北一个乡镇的公务员,母亲又以“不想让孩子到小地方去”阻止了她……

总之,杨元元先后找了不少工作,母亲要么觉得远,要么看不上,母女俩只能蜗居在一起相依为命。

直到杨元元30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

可入学后,母亲却再一次搬进了杨元元的宿舍。

学校得知后,要求母亲尽快搬离,还仁至义尽地为两人联系了一间月租450元的房子。

母亲依旧不满意,杨元元这下彻底崩溃了,她在日记里写道:“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的知识,至今仍没能有所改变?”

第二天,就在卫生间自缢了。

和父母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孩子,习惯了默默咽下自己的委屈和不甘。

但情绪不可能凭空消失,终有一天,他们会像一座积聚了大量岩浆的火山,会用毁灭性的力量挣脱身上的枷锁。

很认同《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尹建莉老师的一段话: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顺序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的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要知道,越有出息的孩子,越会“抛弃”父母。

因为他们注定要去更远的地方,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而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千方百计地阻止,而是放开手,给他们自由和尊重。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过一件小事:

她的一位云南同行,在得知自己儿子高考成绩600多分后,非常兴奋地给她打电话,请教李教授:“孩子去什么学校,报什么专业好”。

而电话另一端的李玫瑾并没有给出任何建议,只是冷静地回答道:

“这我可不能给你建议,首先,你得问问孩子喜欢什么。”

是啊,孩子的人生,自有他独特的轨迹。

那些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必须要由他亲自体验过才能作数。

作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从小成绩优异。

高考时,林徽因让儿子报考了清华大学,像自己和丈夫一样学建筑。

没想到,梁从诫距离上清华的成绩,竟还有2分之差。

林徽因不相信儿子会落榜,请求复查试卷。

结果,梁从诫的分数并没有出错,但他却在试卷中写下了11个大字:

“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这一刻,林徽因才如梦初醒,原来一直以来,他们都忽视了儿子的想法,一味将自己和丈夫的喜好强加在儿子身上。

反省过后,夫妻俩决定支持儿子学历史。

梁从诫也不负众望,进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并凭借着一腔热爱,过上了毫不逊色于父母的精彩人生。

作家苏心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棵共同生长的树木。彼此靠得太近了,互相滋扰遮挡,肯定长不好,甚至会枯萎,只有保持适度距离的守望,才能枝繁叶茂,华枝春满。

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如此。

父母学会放手,懂得分离,孩子才能成为自己国土上的国王,开疆扩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回到文章一开头的辩题,当时,辩手陈铭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他一方花园,给他养料和空间。

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孩子提供建议,却无法强迫孩子必须走上那条我们曾走过的道路。

因为一张纸和一只蝴蝶的区别,就在于没有生命的纸,可以任人涂画;

而拥有生命的蝴蝶,却有自己的方向。

点亮赞吧,请在孩子需要独立的节点,体面地退出,放手让他们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参考资料:

人物:《妈妈偷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

时代商报:贫困女研究生之死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